一,关于恐龙的社会认知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恐龙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了解恐龙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3.感受生命的宝贵,学会感恩。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内容:
活动一:科学《探秘恐龙世界》
●分享、交流
(1)介绍自己收集的恐龙图片、资料,讨论自己知道的恐龙。
(2)请个别幼儿分享讲述。
●欣赏、感受
(1)观看恐龙化石。
(2)恐龙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讨论
(1)恐龙模拟视频,感受恐龙世界的壮观和神秘。
(2)利用课件和视频认识腔骨龙、异特龙、梁龙、甲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3)小结
★ 肉食性恐龙牙齿锋利,吃肉凶猛,两腿行走。
★ 草食性恐龙吃青草、树枝上的嫩叶等,草食性恐龙比较巨大,牙齿扁平。
★ 杂食性恐龙既吃肉也吃植物,还偷吃恐龙蛋。目前发现的恐龙中,草食性恐龙最多,杂食性恐龙最少。
●猜想、探究
(1)现在还有恐龙吗?它们都到哪去了?
(2)科学家对于恐龙灭绝的各种猜测。(看视频)
A、小行星撞地球假说
B、火山爆发假说
C、气候变化假说
D、海洋变迁假说
小结:恐龙灭绝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操作、游戏
分组活动:
(1)白色恐龙石膏像涂色
(2)恐龙化石挖掘考古
(3)恐龙模型分类
活动二:绘本《永远永远爱你》
●认识恐龙
播放视频,认识霸王龙和慈母龙。
慈母龙:最爱自己孩子,吃植物和野果等。
霸王龙:凶猛的食肉恐龙。
●角色介绍
认识绘本《永远永远爱你》
●阅读绘本
(1)解读封面
封面上有谁?故事名字是什么?
(2)故事中谁永远永远爱谁?
(3)阅读绘本,教师指导。
●理解绘本
(1)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理解故事情节。
观察——猜图——理解
主要问题:
1.慈母龙妈妈捡来的蛋是谁的蛋?
2.蛋孵出霸王龙为什么要把他送走?后来为什么又留下?
3.大的霸王龙是良太的什么人?为什么?
4.果子山是谁送给慈母龙的?
5.故事中谁永远、永远爱谁?你怎么知道?
●欣赏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感受亲情。
●情感体验
(1)视频:《父母的爱》,感受父母无私的爱。
(2)幼儿动手操作,采用绘画、粘贴的方式制作感恩卡,送给妈妈。
活动三:区域活动《恐龙的故事》
图书区:将收集的恐龙书籍、视频投放活动区。
科学区:将沙盘投放在科学区,隐藏恐龙化石。
建构区:收集恐龙图片以及恐龙模型、废旧牙膏盒、废旧报纸、以及饮料品和易拉罐、积木,用于搭建和游戏。
美工区:恐龙图片,让幼儿自由绘画,投放橡皮泥,动手捏恐龙。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和几张图片进行教学,很难使幼儿充分感知了解,教学效果可能不尽人意。为此,课前我鼓励幼儿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寻找恐龙的模型玩具或图书图片等,然后带到幼儿园一起交流观看,为这次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和准备。
二,关于恐龙的社会认知教案小班
您好,教学目标:
1. 了解恐龙的生态和行为。
2. 探讨恐龙的社会认知和行为。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然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 恐龙的社会认知和行为。
2. 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从恐龙的化石和其他证据中推断其社会行为。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推理。
教学方法:
1. 讲授和讨论。
2. 观察和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并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探讨恐龙是如何生活的,询问学生对恐龙的了解和想法。
二、讲授和讨论
1. 讲解恐龙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如恐龙的群居和群体行为、领地争夺、交配和繁殖等。
2. 通过恐龙的化石和其他证据,让学生了解如何推断恐龙的社会行为。
3. 讨论恐龙的社会行为对它们的生存和演化的影响。
三、观察和实验
1. 给学生提供恐龙化石、骨骼和其他证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恐龙,了解它们的外貌和生态特征。
2.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恐龙模型的交互行为和群体行为,从而了解恐龙的社会行为。
四、总结和评价
1. 总结恐龙的社会认知和行为,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发现。
2. 评价学生对恐龙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1. 恐龙化石和骨骼模型。
2. 视频和图片素材。
3. 实验工具和材料。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195折扣手游提供的关于恐龙的社会认知教案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