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陈近南真名叫做陈永华,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陈永华是福建人,明末的郑成功麾下著名将领。
当年清军杀入福建,陈永华父亲陈鼎是大明的举人,不愿意做亡国奴,在家自尽。
当时陈永华只有15岁,后来他果断去厦门投靠郑成功的明军,对抗满清大军。
陈永华是个文人,却非常勇敢,有极有智谋,是个非常优秀的谋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陈永华是读书人,儒生,不会武功的。
陈永华很快得到重用,成为郑成功的重要谋士。
郑成功对陈永华非常喜爱,认为他能力很强且极为忠于大明。
所以,郑成功将陈永华安排到自己接班人,也就是儿子郑经身边,成为左右手。
实际上,郑成功是希望自己死后,陈永华能够辅佐郑经主持大局。
后来郑成功病死,郑经主持大局。他对陈永华非常信任,自己专管军务,将国家行政大权全部交给陈永华负责。
陈永华以卓越的能力,将台湾的经济和文教搞得很好,治安也很出色。
郑经对他更是信任。
当时厦门已经沦陷,郑成功死后又有内部问题,很多官兵投降满清。
在陈永华的坚定支持下,郑经没有动摇,坚持以台湾保护大明流亡朝廷,和强敌对抗。
不过,陈永华晚年时遭到阵地冯锡范(一剑无血)和刘国轩排挤,被迫辞职回家修养,最终病死在台湾。
康熙知道陈永华死后,非常高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以上这些,不是让陈近南大红大紫的原因,关键在于天地会。
天地会也叫作洪门,三合会。
大家都知道,天地会是满清时代反清复明的秘密地下组织。他们在清初建立,在满清生存的200多年内积极参加反清的行为。
天地会发动过无数反清的武装起义。
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台湾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
鸦片战争后,天地会发动的起义更多。重要的有咸丰元年至五年广西大成国、升平天国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其中太平天国时期,天地会的活动甚为活跃,其首领洪大全(焦亮)﹑罗大纲等都曾率领会众参加太平军,在两广地区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升平天国﹑延陵国等短期政权,也配合了太平天国的斗争。
在著名的辛亥革命中,也有洪门的身影,很多革命党就是洪门弟子。
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谭人凤曾回忆:人无论远近,事无论险夷,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卒有武昌起义,各省回应,不数月而共和告成,军队之功,实亦洪门兄弟之功。
1904年,孙中山为了争取海外实力强大的洪门,也在美国檀香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堂。
对于天地会成立的时间,还有不同说法,但一般认为是郑成功在驻扎厦门期间,派出大量军官潜伏在南方各地,组织反清的秘密组织天地会。
那么,陈近南到底是不是天地会的组织者,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陈永华和郑经长期驻扎在厦门、金门,郑经又只负责军务,天地会等秘密组织可能就是陈永华负责。
所以,说陈永华是洪门的领袖也没错,这也是郑成功的命令。
陈永华取了个假名陈近南,成为天地会的实际领袖。
但也有种说法,陈近南时代的洪门还不存在,只是台湾派出的地下情报网而已。
真正的天地会,是乾隆时期,由僧人郑洪二(化名万云龙)在福建创立的。
那么,陈近南就和天地会没有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陈近南是最初组织福建、广东等地反清地下组织的领袖,后来天地会的会员尊称他为第一届总舵主也是一种尊敬的表示。
那么,问题又来了。陈近南就算很牛逼,也牛不过郑成功。
为什么在香港的影视剧、小说中,陈近南绝对是霸主一样的人物呢?
很简单。
洪门也就是三合会,在香港有很强的的力量。香港的4大帮派,都自称是洪门子弟。
香港的O记,全名就叫做“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
而香港的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大部分是被黑社会控制的。陈近南自然是他们的开帮总舵主,那自然要让他威风,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不过,话说回来,陈近南在电影中的下场好像也很弱。
周星驰《鹿鼎记1》中,陈近南好阴险啊,还扔钉子。最后还被鳌拜打成重伤,幸亏有韦小宝救他。
《鹿鼎记2》中,陈近南干脆被冯锡范砍掉了一只手,又是靠韦小宝救了命。
金庸先生笔下的总舵主陈近南。一般认为其原型是台湾明郑集团的主要人物陈永华。至于其家族世系与渊源至今迷雾重重。在此笔者就不讨论陈永华的人生轨迹,就谈一谈陈近南这个名字与天地会的关系。
在小说中,陈近南是天地会(洪门)的创始人兼总舵主,那么历史上的陈永华真的是天地会的创始人么?
“天地会”又称三点会、三合会、小刀会等。统称“洪门”,是清代重要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广泛传播与闽、广、赣、湘、川、桂、云、贵、台机海外的华人社会。据统计至今海内外洪门弟子达6000多万人之多。
既然天地会是一个秘密结社组织,就注定了在官方记载中很难追溯到它的起源。然而天地会内部有许多重要文献,其中会书是天地会内部重要文献的总称。而陈近南的名字主要出现在天地会会书中的“西鲁传说”。
然而,原始的天地会会书中的“西鲁传说”未曾见到他的名字。从《守先阁藏天地会文件》开始方才提到。其中的《西鲁序》中说:“后来有位和尚陈近南,提及明朝一事,兄弟尊他为先生。”
《近南诗》云:“天公降下一能人,安排八卦定乾坤。”
《分别血书诗》云:“却说朱洪英太子走到百口洞中自刎而亡,有陈近南先生未知去何方向,后来闻知在福建省架桥开圩,依五祖规例,就安五祖为大公,复效桃园结义,做先生,教习兄弟,在复明主,定中原之江山。”
从这些记录中说明陈近南在天地会中负责制定、传授规章礼节,可能还从事文书缮写等事务。
而《西鲁传说》的主要内容,是叙说康熙时期福建南少林僧众在抵御西鲁入侵战争中立功,结果反遭清朝皇帝负义遣兵焚寺,寺僧大多惨死,仅有五人幸免于难,这五人分别是蔡德英(或蔡德忠)、马超兴(或马昭兴)、方大成(或方大洪)、胡德帝、李式开(或李色开),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洪门前五祖”;他们逃到广东惠州府石城县,遇到万云龙而歃血结盟,天地会由此诞生。
西鲁传说的内容比较简单,但随着天地会组织的不断壮大,这个传说的内容逐渐被扩充,各种人物也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出现了不同版本,并且蒙上了神秘色彩。因此这个传说也往往被认为是天地会创立,发展的历史记录。
在后期的天地会会书中,陈近南是一个极为丰满的人物,学识高、人品好、素有“反清复明”的雄心大志,是天地会的实际组织者。反清武装起义的领导者。
然而学术界对于“西鲁传说”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人认为,所谓“西鲁传说”乃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传说而非历史事实,认为:“关于天地会本身的起源,到现在没有任何人能说得出来,不但它本身起源的真相和创始者为谁不得而知,就连它传说中的神话背景,也是莫名其妙。”
而有的人认为西鲁传说是会内人为了即可传之后代,又不为外人知晓,而把天地会创始的真相,巧妙地隐藏在一个虚构的神话传说中。因此对于这个传说,不能简单地认为便是天地会起源的历史,而是要透过这个虚构的神话故事,找到其中隐藏的历史真相。
而这个历史真相,至今还是一团迷雾。
陈近南究竟存不存在,以及他跟台湾的陈永华有什么关系,这些分歧相当大。而至于天地会的起源及创始人,那更是说不清楚........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平生不见陈近南,变成英雄也枉然。”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看《鹿鼎记》韦小宝当然是第一主角,但没有人不对陈近南组织的天地会和他的个人抱负留下深刻印象。
在小说中,陈近南是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书生,他文能治国安天下,武能兴邦定乾坤,还非常仗义,对于韦小宝是亦师亦父的长辈,对于其他武林人士则是偶像一样的存在。天地会在民间俗称洪门,又称小刀会、三合会、三点会,是清朝重要的民间帮派,广泛分布在闽、广、川、台等地区,据说现在海内外的洪门弟子有6000万人之多。既然天地会是真实存在的帮派,那么这位总舵主是否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呢?
据说康熙初年,西鲁国(应该在今俄罗斯)侵犯清朝,朝廷派兵平叛,结果连连失利。这时福建莆田少林寺的武僧前来投军,并成功的打退西鲁国,之后返回寺庙,拒绝了朝廷的赏赐。有个大臣就说这些和尚立了大功又不受封赏,肯定是别有所图,万一要是起兵造反,朝廷必定很难平定,不如先下手为强,干了他们。康熙便派大军包围了少林寺,并一把大火将寺庙烧了。
大部分的僧侣都被烧死了,只有五个武僧逃了出去。这五人分别是蔡德英(蔡德忠)、马超兴(马昭兴)、方大洪(方大成)、胡德帝、李色开(李式开),虽然名字有多种说法,但肯定是这几位“洪门前五祖”。这五位后来逃到了广东惠州一个寺庙找到了一个武艺更强的和尚万云龙。他们几人歃血为盟,成立了天地会。
这便是“西鲁传说”。在最原始的天地会内部文献会书中,没有出现陈近南的名字。但是因为会书是通过传抄方式流传的,所以出现过很多版本的会书,比如在《守先阁藏天地会文件》中就提到说:
“后来有位和尚陈近南,提起明朝一事,兄弟尊他为先生。”
再有《分别血书诗》说:
“却说朱洪英太子(跟明朝朱家没关系)走到百口洞中自刎而亡,有陈近南先生未知去何方向,后来闻知在福建省架桥开圩,依五祖规例,就安五祖为大公,复效桃园结义,做先生,教习兄弟,在复明主,定中原之江山。”
关于天地会创立的背景,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自然是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明朝遗老遗少,像金庸先生写《鹿鼎记》就是用的这个观点;而另一种则认为这与反清复明这样的民族矛盾没关系,而是底层群众互济互助、自卫抗暴的结果。
所以关于陈近南,一种观点说他是郑成功派往云南等地的抗清将领,举着的也是反清复明的大旗。他“天生一副钢筋铁骨,学识又高,办事谨慎精明”,所以很得人心。可惜要在康熙九年于四川发动起义时,遭到奸人告密,最终逃亡湖广的白鹤洞出家。成了和尚,陈近南还不死心,他又谋划反清之事,被天地会推选为总舵主,并先后两次发动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失败不久,陈近南就病逝于白鹤洞,临终前将大业托付给了五祖。
另一种观点认为陈近南原为翰林院学士,后来因不满清廷烧杀少林寺,愤而辞官回乡到了白鹤洞,在这里秘密联络反清人士。之后遇到了五祖,并歃血为盟结拜。陈近南被选为盟主,因当日夜晚东方出现红光,所以称为“洪门”。后来也是先后两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在金庸先生笔下,陈近南原名叫陈永华,这位陈永华确实有明确记载,他是郑成功的副手,官至御史总制,他的女儿还嫁给了郑成功的儿子,但是陈永华并没有参加过什么秘密活动,所以也不能确定陈永华就是陈近南。
兜兜转转一大圈,关于天地会是怎么创立的,“西鲁传说”毕竟看起来就有些虚构的成分,会本毕竟是抄传的,真实性有待考证。而陈近南虽然在会本中多次出现,但并未找到其他确切的记载。所以姑且认为陈近南此人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至于他究竟为何人,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说法。
在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当中,主人公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被设定为一位义薄云天、正气凛然的大英雄形象,为完成“反清复明”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陈近南在历史上有其真实的人物原型,他便是被郑成功赞誉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大谋士陈永华。
陈永华生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在清军攻闽时出逃,到厦门投奔郑成功,并得到兵部侍郎王忠孝的赏识、推荐。郑成功将陈永华招来谈论时事,结果发现他谋略深远,惊奇之余称赞他是当世的“卧龙先生”。这次会谈后,郑成功任命陈永华为参军,这一年(1648年),陈永华才15岁。
十年后(1658年),郑成功规划北伐事宜,结果诸将大多认为此事难成,唯有陈永华力排众议,并力挺郑成功联合鲁王朱以海的大将张煌言,沿海路进攻江南。陈永华对时局清晰的分析令郑成功赞叹不止,于是在出征期间命他留守厦门,以辅佐世子郑经,并告诉郑经要以师礼对待陈永华。
北伐失败后,郑成功为摆脱困境,将注意力转向台湾,于1661年跨海收复宝岛,并对其进行大力经营。在此期间,陈永华作为他的谋主,帮助其制定法律、职官系统,立功极多(“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1662年6月,郑成功去世,遗言由弟弟郑袭即位,并下令诛杀有罪的郑经。但在陈永华等人的辅佐下,郑经却在同年12月击败郑袭,成功地夺取“延平王”的位子。但在郑经上台后不久,更大的考验便接踵而至,而帮助他渡过难关的,正是谘议参军陈永华。
原来,荷兰殖民者虽然被郑成功赶出台湾,但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为达到夺回该岛目的,便与清朝建立军事同盟。1663年11月,清荷联军趁郑氏集团发生内乱、人心不稳的机会,发兵攻打金门,在乌沙头重创郑军。此役过后,清军顺势占据金门、厦门,迫使郑经退军铜山城。次年6月,荷兰军队又跨海占据鸡笼(基隆)。
此时,郑经军中降清者甚多,就连郑经的亲信也多劝其归降。郑经对降清一事犹豫不决,便向陈永华征询意见,结果后者替他分析形势,称若贸然降清又得不到理想中待遇的话,便会被世人嘲笑,不如退守、经营台湾,以等待反攻的时机。郑经觉得很有道理,便依计行事。
1664年12月,清荷联军由金门出发进攻台湾,结果中途遭遇台风无功而返。事后,康熙帝下令暂停进攻台湾的计划,转而实行极为严厉的海禁政策,清荷同盟自此结束。5年后,因为补给困难和缺乏商机,荷兰人被迫退出鸡笼(相关情况见《郑氏关系文书》、《清前期荷兰遣华使团研究》)。
郑经退居台湾后,陈永华认为当务之急乃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以保障岛内有足够的精英来辅政安民、反清复明(“择地建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见《台湾外纪·卷十三》)。郑经认为很有道理,便命陈永华主管此事。
陈永华于是创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则分别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规定凡适龄子弟须入学就读。与此同时,陈永华还推行科举制度,并按照考试结果任职、升迁。经过数年的努力,先前原始落后的台湾岛,日益变得文明开化。
郑氏政权撤回台湾9年后,“三藩之乱”爆发,郑经遂趁此良机,与耿精忠会师伐清,并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相当于宰相)的身份,辅佐其子郑克臧监国。“三藩之乱”持续了八年时间(1673-1681年),由于联盟内部勾心斗角,导致反清大业无果而终。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在大陆的据点再次被悉数拔除,无奈退回台湾。
郑经退回台湾后,岛内的政治倾轧日渐加剧,陈永华在同僚冯锡范、刘国轩的排挤下辞职,并在龙湖岩隐居,没多久便郁郁而终,享年才46岁,时在同年七月。陈永华去世后,郑经不仅给予他“文正”的谥号,而且还亲临吊丧。陈永华死后,葬于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村,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又迁葬泉州。
史料来源:《清史稿》、《台湾外纪》、《台湾通史》、 《郑氏关系文书》、《清前期荷兰遣华使团研究》
陈近南本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不过当初金庸在写《鹿鼎记》中的陈近南这个人物时,所借鉴的历史原型,叫做陈永华。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近南的经历,实际上就是陈永华的经历,只不过历史上的陈永华是一介文人,并不是武功高强的总舵主。
陈永华,字复甫,生于1634年,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村)人,其父亲陈鼎是明朝天启七年的举人,后又在崇祯十七年高中进士。但可惜的是,就在陈鼎高中进士、准备走上仕途之际,明朝突然就灭亡了,于是陈鼎只好回到家乡种田。
1648年,郑成功大军占领同安,聘请陈鼎为教谕,不料清军迅疾南下,攻克同安。郑成功被迫撤走,陈鼎自缢身亡。当时陈永华只有十五岁,他在清军入城后,找了个机会也逃了出去,然后辗转来到厦门。
后来,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陈永华对郑成功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功的赏识,郑成功还称他为“今之卧龙也!”
此后,陈永华便作为郑成功的参军,开始转战南北。等到1657年,郑成功已经稳定了东南局势,声威大震。为了进一步打击清廷,他有意举行北伐,但他手下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赞成北伐。郑成功很高兴,于是安排陈永华辅佐世子郑经留守厦门。由此,陈永华也从此成为郑经的老师。
再后来,郑成功的三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为摆脱困境,郑成功只好转而攻取台湾,并于1661年跨海收复宝岛,后对其进行大力经营。在此期间,陈永华作为郑成功的首席参谋,帮助其制定法律、职官系统,兴学校,立功极多。
1662年,郑经与其弟弟的乳娘私通并生下儿子,导致其遭到台湾众多士大夫人士的联合批判,认为他伤风败俗,不适合在当继承人,由此郑成功集团内部也开始发生分裂。郑成功因此忧愤而死,临死之前,他留下遗言由弟弟郑袭即位,并下令诛杀有罪的郑经。
不过在关键时刻,陈永华带头选择支持郑经,于是郑经很快控制厦门,虽然在陈永华的辅佐下,郑经开始反攻台湾,并最终击败郑袭,成功地夺取“延平王”的位子。等到郑经上台后,对陈永华非常倚重,军国大事必询问他。此时的陈永华,开始以“国师”的身份出现在郑氏政权。
两年后,当年被郑成功赶出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不甘心失败,便与清朝建立军事同盟,一起发兵攻打金门,并在乌沙头重创郑军。此役过后,清军顺势占据金门、厦门,迫使郑经退军铜山城。次年6月,荷兰军队又跨海占据鸡笼(基隆)。
在这种背景下,郑氏政权集团一时间人心不稳,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连郑经身边也有人力劝降清。但陈永华却力排众议,最终成功劝说郑经放弃投降的念头,转而退往台湾。其后,郑经便将台湾的治理事宜全都交给陈永华处理。
于是,陈永华便仿照中原模式,在台湾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国子监”,下至“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育系统。同时,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在陈永华的努力下,台湾文教事业蒸蒸日上。陈永华也由此度过了他最志得意满的9年时光。
公元1674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郑经便趁此机会与耿精忠会师伐清,并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相当于宰相)的身份,留在台湾辅佐其子郑克臧监国。八年后,三藩之乱被平定,郑经的反清大业也无果而终,于是他只好无奈退回台湾。
在郑经率军在厦门一带从事反清大业的八年期间,因为陈永华大都留在台湾,于是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趁机脱颖而出,成为郑经身边的亲信大臣;与此同时,由于陈永华在台湾的影响力实在太大,而他又辅佐郑克臧监国八年,导致他和郑克臧越走越近。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郑经回到台湾之后,为防止儿子势力太大后提前抢班夺权,他便开始有意无意打击陈永华,鉴于此,冯锡范和刘国轩开始处处排挤陈永华,最后陈永华只好辞去官职,隐退到龙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区赤山龙湖岩)居住。没多久便郁郁而终,享年46岁。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195折扣手游 提供的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陈近南是什么人物)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