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秦帝国从鼎盛到陨落只用了十年光景,该由谁来为它的覆灭埋单?
秦亡二世,究竟孰之过?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辉煌灿烂却又转瞬即逝的短命王朝,一个是隋,一个是秦。同样是兴于乱世、起于分崩,也同样是亡于二世、衰于暴政。曾几何时,它们都曾抵达古代文明的巅峰,却又一发不可收拾地陨落在反抗的洪流中,那究竟是何导致了帝国的覆亡呢?谁又该为之埋单呢?
说起秦帝国的灭亡,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这两大方面,所谓“内忧”,指的是胡亥当权、赵高乱政、蒙氏兄弟被杀、李斯倒台等等,而“外患”则是指秦暴政之下所激起的反抗,前有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后有霸王项羽沛公刘邦组成义军等等。可想而知,秦之亡,乃必然。下面我们就详细来聊一聊“秦亡二世,究竟孰之过?”
通常来说,大家伙公认的导致秦朝灭亡的凶手无外乎以下四个人:
凶手一:胡亥
如果非要给大秦的灭亡找出一个元凶的话,胡亥无疑是第一人选。若不是他篡位夺权,岂会有公子扶苏饮恨自杀;若不是他偏爱宠信,哪来的赵高独断专行;若不是他贪图享乐,又怎么会把大秦生生给败光了。送胡亥一顶“昏君”的帽子,那可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同样是二世而亡,隋炀帝杨广就要强了不少,至少人家修了大运河、远征高丽,有点成绩拿得出手。而可怜的胡亥,到死还重新着赵高这厮。
凶手二:赵高
客观地说,胡亥并不能算一个完全的暴君,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更像是贪玩,其心志甚至于像是个孩子,而赵高,则完完全全是个奸佞。正是在他的引诱下,胡亥朝着昏君方向一去不返。而在他的眼里,李斯是棋子,蒙氏兄弟是棋子,就连皇上胡亥也是棋子。当年秘不发丧隐瞒秦始皇死讯的时候,他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而等到在大殿之上公然指鹿为马的时候,他则是把野心赤裸裸地亮了出来——他要主宰一切!靠着欺上瞒下的技俩,赵高一边把胡亥哄得开心的不要不要的,另一边又几近于取而代之,彻底掌控了整个国家大权,杀李斯、杀蒙氏,横征暴敛、滥加徭役,一个人把一个国家搅得天翻地覆。秦朝末年民愤如此严重,很大程度上都是赵高的“功劳”。
凶手三:李斯
首先呢,我们必须要承认李斯是有功于秦国的,当年秦王扫六合实现大一统之初,多亏作为宰相的李斯统一五铢币、划归度量衡,还有一个“焚书坑儒”虽然历来为人所不齿,但在当时却实实在在促进了秦代社会的发展和融合。然而李斯的失败从他对赵高心怀仁慈的那一刻便开始了。明知道赵高是个祸国殃民的贼称,李四却为了打击政敌而对其拉拢,甚至还沆瀣一气串通赵高帮助胡亥篡位。到最后李斯身陷囹圄惨死其中,完全就是一出自作自受的闹剧。而他的死,也彻底拉开了赵高无法无天一家独大的序幕。
凶手四:嬴政
前面我们所提及的,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性因素,但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人物,那就是大秦的缔造者始皇帝嬴政。他是不是也该为秦的灭亡负责呢?没错!秦之亡,除了亡在暴政上,还亡在严刑峻法上。而法家这一套,正是当年嬴政所大力推崇的,而且他不光自己用,还留给了后辈们。正所谓“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更何况是这么强烈的压迫呢?当然了,如果我们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嬴政所推崇的严刑峻法是他能够荡平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他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
事实上,完全把秦亡的黑锅扔给某一个人并不准确,毕竟一人之力无论如何也是决定不了历史发展的。正如除了这些人之外,底层人民的反抗和起义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所以综合来看,秦之灭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由某个人、某件事完全导致的。当嬴政的严刑峻法,搭配上奸邪的赵高、利欲熏心的李斯和昏庸无能的胡亥,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粥,那这四个家伙凑一块就足够把根基未稳的大秦帝国给糟蹋了。另外呢,封建王朝被颠覆,乃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定律,所以秦亡是早晚的事,就如同后世的唐宋元明清一样,至于秦仅仅二世便亡,只能说这些人让这一天早早到来了!
大秦兴于制度,亡于制度。
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政治体制、管理制度、法律等方面都未做过改变,直接导致了一统后的秦朝无法顺应天下大势,二世而亡。在大秦统一天下的期间,最有机会也最有条件进行二次变法的是秦始皇,所以始皇帝是秦朝速亡的罪魁祸首。其他的还有赵高,李斯,胡亥。我就重点说说秦始皇,如果不是这个千古一帝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李斯赵高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秦朝二世而亡了。
在统一天下之后,面对国土的扩大,秦朝应在法律,人员征调管理等方面做出重大改变,废除战时的严刑峻法,劳力征用的到岗时间也该延长到合理水平。以当时秦始皇的威望,最有条件进行二次变法改变这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和法律,但始皇帝却莫名其妙的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面对几百年战乱不断的华夏大地,应该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但秦始皇却一连串上马了修建长城、驰道、直道、灵渠、骊山皇陵等等大型工程,没有考虑到国力民力的承受能力。这一切都让期望统一后能过上安稳日子的各国百姓失去了对秦朝的信心,埋下了起义的种子。
面对长子扶苏的苦苦相劝,秦始皇大发雷霆,将扶苏发配长城,对其态度冷淡。远离了政治中心的扶苏,自认为彻底失去了父皇的信任,才会发生当李斯赵高篡改遗诏让扶苏自杀,大将蒙恬坚决让扶苏返回咸阳一查究竟时,扶苏却相信这是父皇的真实想法,自杀了。从此大秦失去了最后一丝改革变法的机会,彻底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秦始皇千古一帝,丰功伟绩永载史册,然而秦帝国二世而亡,仅存14年,帝国大厦轰然倒塌,令人扼腕长叹!
历来人们评论秦亡原因都抨击秦始皇的残暴,这对秦始皇是不公平的。我认为秦朝灭亡于两次巨大的阵痛,两次阵痛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一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阵痛。这个阵痛可以视为加强版的商鞅变法,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伟大改革,这次改革是武力征服后,猝然推行全国。
1.土地制度,旧的土地国有制与新的土地私有制的激烈碰撞。废除原来的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土地国有家变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的改变,必然损害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击。如,吴起在楚国改革后来被旧贵族杀死,改革夭折。商鞅在秦国变法也遭遇甘龙等旧贵族阻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所幸变法措施执行下去了。七国中国君都想改变土地制度,加强国君权力,只有秦国完成了这一壮举。可见其他六国旧贵族力量之强大,尤其是楚国,楚国的封君制在战国时期最顽固,封君在封地有治理权,也有世袭权,甚至私兵盛行。楚王好象一位联盟主,有时侯还要看封君的脸色。"大臣太重”"封君太重”一直是楚地的毒瘤,可见楚地旧贵族势力多么顽固。秦始皇强力将土地私有制推广到楚地后,双方必然有强烈的碰撞。一旦有机会,旧贵族必然反扑!后来楚人推翻秦朝正因为如此!
2 统一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商鞅变法时其中一项重要法令是焚烧儒家经典,强行推广法家思想,以法治国。秦始皇后来焚书坑儒,将这一法令推行全国。六国中儒学势力相当强大,犹以齐国为最,六国人民思想上的抵触可想而知。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时期,已经适应了严刑峻法,但六国人民要适应还有个过渡期,短时间难以接受。只要有人振臂高呼,立刻群起操戈响应。
3 中央权力认同感的激烈碰撞。秦始皇以强大军队征服六国,难免暴力血腥的一面。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水淹魏都大梁,攻破楚都郢,掘楚国君祖坟等等,都在六国种下了仇恨。这种仇恨不是几十年就能忘却,当时的人们大多记忆犹新,所以后来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纷纷复国,不认同中央的权力。
这些改革中的激烈冲突,必然依赖强大军队来保驾,但秦军主力50多万开向岭南征服南方的土地,另一支主力30万开向长城一线的河套地区,致力于开拓北方的疆域,国内只有五万军队守咸阳,内防空虚。
二 秦亡于中央权力交替的阵痛之中。秦始皇死于巡游途中,临死前下诏立长子扶苏为接班人。这是始皇帝长期思考的决定,他必然综合分析了扶苏与胡亥的能力才做出选择,同时在各方面培养扶苏。但谁也没有料到赵高出于一己私利勾结李斯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帝。后又赠死扶苏,蒙恬。秦朝中央集团内部出现巨大的震动,各种政治势力均衡瞬间被打破,新的均衡一时难以形成。这就削弱了中央集权,比如起义爆发后征南50万大军按兵不动,北方30万军队行动迟缓,许多人想等着看胡亥,赵高,李斯等人的笑话。
由此可知,秦朝亡于全国性改革与中央权力突然更替的双重阵痛之中,也错失了中华民族走上法治国家的第一次良机!
绝不可能是我
左传上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大秦帝国兴于商鞅所推行的“新法”,使得整个秦国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必然蓬勃发展,但余毒过深,无限制的榨取民力,最终也只能因“苛政”而亡!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195折扣手游 提供的大秦帝国从鼎盛到陨落只用了十年光景,该由谁来为它的覆灭埋单?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